【資料圖】
中新網南京2月17日電 (姜晨 徐珊珊)2月16日至17日,由公安部禁毒情報技術中心主辦、中國藥科大學承辦的首屆全國禁毒技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行,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,共話新時代禁毒科技創新之路。一批禁毒科技創新科研成果在會上公布。
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、公安部禁毒情報技術中心主任韓旭光表示,近年來,禁毒一線實戰人員、廣大科研院所、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禁毒科研工作,推動了毒品檢驗鑒定、污水監測、毛發驗毒、毒品成癮性和危害性評估等技術的發展應用,填補了國內禁毒技術應用空白,為基層禁毒實戰注入了強勁動力。
中國藥科大學校長郝海平介紹,毒品與藥品緊密相連,藥品一旦被濫用,危害身體健康,并被國家管制,就成為毒品。如何應對毒品形勢復雜多變的新危機是當前毒品治理的關鍵問題,新時代加快禁毒科技發展、實現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勢在必行。
“即使將1克毒品投到南京玄武湖里,我們也能檢測出來。”“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-中國藥科大學”禁毒關鍵技術聯合實驗室專家蘇夢翔教授說,污水檢測技術在禁毒過程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應用場景。該技術是指通過對未經生化處理的污水進行定期檢測,從而反推區域內的毒品濫用量和規模。相關檢測結果為各級禁毒部門開展毒情評估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。
除了準確檢測各類毒品,判斷嫌疑人是否吸毒也是禁毒工作的重點之一。毛發檢測和尿液檢測便是兩種常用的檢測方法。
蘇夢翔教授稱,一般需要通過研磨破碎毛發,進行毛發檢測便可判斷嫌疑人近期是否吸毒,“對比之下,尿檢存在缺陷,毒品在尿液中的追溯期較短,尿檢時限通常僅為3天至5天。”
自2017年“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-中國藥科大學”禁毒關鍵技術聯合實驗室成立以來,該實驗室圍繞基于環境樣本的毒情評估與溯源、毒品快檢方法、毒品成癮評估、毒品原植物溯源等7個主要方向開展系列研究,已形成完整的禁毒業務研究體系。
“當前,我們正借助人工智能捕捉毒品類似物的特征,通過圖譜識別其母核的方法,來判定它是否為新型毒品,從而幫助公安系統打擊犯罪。”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藥科大學王廣基教授介紹,針對來源于植物的毒品,實驗室已建立毒品原植物鑒定技術體系和罌粟、大麻的顯微圖譜,并首次基于植物代謝組學研究發現了大麻明顯的地域性規律,建立了其產地溯源技術體系。近期,實驗團隊正開展有關笑氣的成癮性、危害性等評估研究。(完)
標簽: 科技創新